资讯中心

如何做好商品价格带分析,让门店业绩增长

许多零售企业(或门店)在开展“价格市调”时,常常只关注同一品类的价格对比,却往往忽视了价格带的分析。然而,实际上价格带的分析对于我们优化商品结构、调整经营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要做价格带分析

价格带指零售商在特定类别或产品线中设置的最低价格到最高价格的区间。比如,某一个小类的商品,最低的售价是5元,最高的售价是48元,那么,这个小类的价格带就是5~48元。

其中,价格带宽度和深度是常见的两个商品价格分析角度。

价格带的宽度:指最高价和最低价的差值。

举个例子:图中是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四大运动品牌某一时期跑步鞋的价格带宽度(数据来自各品牌官网的公开资料,此处价格指出厂零售牌价,而非实际成交价)。

决定价格带宽度的因素有三个:消费者、竞争对手和供应商。

我们设置商品的价格带,必须和目标消费者的购买力、购买习惯和需求相匹配。而通过研究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了解他们的价格带范围,将可以帮助零售商设定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带。需要注意的是产品的成本是设定价格带的底线,在考虑其他因素的同时,必须确保商品的销售利润能够覆盖成本。

价格带的深度:每个价格带中的SKU数。

对于传统零售卖场来说,陈列空间都是有限的,SKU太多没办法陈列,所以商品的深度基本是一个确定值。可以调整的是不同的价格区需要配置多大深度的商品,深度不同给到消费者的影响就不同。

举个例子:图中是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四大运动品牌某一时期不同价格带的的款式分布(数据来自各品牌官网的公开资料,此处价格指出厂零售牌价,而非实际成交价)。

上图可以看到,耐克和阿迪达斯的产品线主力价位段是1000以上,安踏的主力价位段是300~399,李宁的主力价位段是400~499。

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如何制定有效的商品策略是一项重大挑战。其中,占销售70~80%的重点品类的价格带是关键。零售企业进行价格带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价格带的科学分析(判断现有的价格带指标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从而达到管理商品采购、管理商品定价、管理商品陈列,以实现单品效率、货架效率和坪效等各方面的效益最大化,最终提升整体业绩。

2、怎么做价格带分析

利用价格带进行数据分析可以为优化商品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依据。以下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两种分析方法:

对外——利用价格带制定商品对策:

通过对比我们店铺和竞争对手的重点品类价格带,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和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我们就可以扬长避短,不断调整不同价格段的配置品项数来规避或迎战竞争对手。这是提升商品竞争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示意图来表达我们的商品对策:

完包围型

在同业态的商品竞争策略中,我们要在占销售70~80%的重点品类的价格带完全覆盖竞争对手,并且要比他们更深入、更广泛。这样,我们就可以展示出我们重点品类商品的丰富与齐全。

下限加强型

当竞争对手在某品类的价格带侧重于中高档区域(或是中低档区域)时,我们可以采取下限加强型(或是上限加强型)的价格带。即减少高价区品项,增加中低价区品项或降低售价。在确保商品宽度的前提下做强低价区,显示我们的低价形象。反之,当竞争对手是下限加强型时,我们可以利用上限加强型的价格带。

竞争回避型

当竞争对手在价格带的重点是在高价区域时,我们可以以低价为主。允许有少量的重叠。但可以完全不去涉及对方的强项。使双方都有明确的商品定位和目标顾客群。反之同理。

见缝插针型

当竞争对手的价格带出现断裂或有较弱的价格段,我们可以乘虚而入、见缝插针,形成与竞争对手在商品策略上的互补和竞合。

总之,通过我们和竞争店的价格带分析,了解竞争店各品类的强弱,从而有规划有目标地制定“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弱我强,人强我躲”的商品对策,达到在商品定位上不是竞争而是竞合的目的。

对内——利用价格带来优化商品结构

通过对重点小分类(根据超市分类表也可以用中分类)不同价格段配置的品项数和销售数据的分析,找出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去调整、优化商品结构,满足顾客需求,挖掘最大的销售潜力。

单价分析法

假设B门店某小类商品有5个SKU,价格带5-40元五个价位,分别是5元、10元、20元、30元、40元;处于同一商圈的竞争店(A店)也有5个SKU,价格带也相同,不同的是,A店的五个价位分别是5元、8元、10元、22元。

很明显,顾客会觉得A店的价格比较便宜,而倾向于到A店购物。B店如何调整策略?B店不要急于调整售价,可以引进一个售价低于8元的商品,使常态价格带区间的重心往低拉伸,以此扩大低端形象、改变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

SKU分析法

假设B店某品类有25个SKU,A店只有15个。但B店别因为SKU多就盲目乐观,得看看25个SKU中,哪些好卖又能赚钱。

商品的价格带不用太宽,但每个品类要有宽度,也就是说门店里商品的品类要全。然而,一个小类里没必要搞太多SKU。让不好卖、不赚钱的商品占货架,不仅挤压畅销商品的展示空间,还容易让消费者陷入选择困境而干脆放弃购买。

B店得分析商品的交叉比率(盈利能力和库存),把卖得差的、盈利能力低的、库存大的商品淘汰掉。保持适当的商品宽度,不光能提升品牌形象和顾客忠诚度,还能培养“A类”商品和扶持“A类”供应商。

陈列分析法

我们可以通过恒康的智能配补调系统,获得某一个品类在一段时间内的销售总额和销售数量,“销售总额÷销售数量”就得到该品类的平均售价;然后,再对货架上陈列的商品进行总价值和数量的清点,“陈列商品的总价值÷陈列商品总数”就得到陈列商品的平均售价。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说明实际售出的高价位商品多于低价位(假设陈列商品都占用同样的陈列面),而消费者却比较认同价格稍高的商品,这样就必须扩大高价位商品的陈列面(或者建议采购引进更多的高价位商品),适当压缩低价位商品陈列数量;反之,则需相反调整。这种调整的实质意义是让陈列形象符合消费者在价位档次方面的心理需求。

商品深度分析法

上面已经讲过商品的深度基本是一个确定值,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调整的是不同的价格区需要配置的商品深度,以优化商品结构,以挖掘最大的销售潜力。

我们通过商品的价格带分析能清晰地了解各价格段的销售情况,从而能了解到顾客的购买需求,辅助企业进行货品结构的调整,使得商品与周边的顾客更加匹配,最终带动消费。

推荐阅读
滚动至顶部

填写表单联系我们,获取 智慧零售+智能商品管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