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零售全方位商品品類管理,提高人貨場的匹配率

做好品類運營,前提就在於做好品類商品的管理,瞭解貨品的情況。

人、貨、場高效匹配是構建品牌建設的底層基礎。如何根據貨品的特點利用不同的“場”推送給“用戶”,提高人貨場的匹配率,是品類運營的工作重點。

做好品類運營,前提就在於做好品類商品的管理,瞭解貨品的情況。

一、關於品類、商品

雖然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些名詞解釋已經是了然於胸,但我們再次復習一下有利於加深對品類運營的認識。

  • 品類:

品類是一個管理概念,用於管理產品。AC尼爾森對品類的定義是“確定什麼產品組成小組和類別”。它源於消費者的心智共識,人們為了方便記憶一類的事物,所以才產生了“品類”。

通俗來講, 品類即商品的分類,代表了一種消費者的需求,是顧客作出購買決策前對產品和服務的最後一級分類。 同一個品類裏的商品,都是“互為替代品”。

  • 商品:

商品是一種用於交換、滿足某種需求的勞動產品,我們對商品理解時,要關注用戶需求,也要關注用戶需求以及促成交易的場景。

  • 品類與品牌的關係:

《品牌的起源》一書中指出:商業發展的動力是分化,分化誕生新品類, 真正的品牌是某一個品類的代表。品類一旦消失,品牌也將消失。

當我們在購物時,我們對某一類別的商品的選擇中做出決策時,大部分人都會指向某一個品牌。開創並主導一個新品類是打造強勢品牌的捷徑。

  • SPU:

即Standard Product Unit,標準化產品單元。是商品資訊聚合的最小單位,是一組可複用、易檢索的標準化資訊的集合,該集合描述了一個產品的特性。

通俗點講, 屬性值、特性相同的商品就可以稱為一個SPU。例如iPhone12、iPhone 12 Pro就分別是一個SPU。

  • SKU:

即Stock Keeping Unit,庫存量單位,是物理上不可分割的最小存貨單元, 通俗理解就是一件產品就是一個SKU,通過這個SKU可以對應唯一的這樣一件產品。

舉個例子,在電商上一個商品鏈接,一般指的一個SPU,而這個商品鏈接下,選擇任意一個型號(規格),就是SKU。他們的關係如下圖:

  • 售罄率

售罄率= 累計銷售 ÷ 總進貨。

售罄率是指一定時間段某種貨品的銷售占總進貨的比例,是根據一批進貨銷售多少比例才能收回銷售成本和費用的一個考核指標,便於確定貨品銷售到何種程度可以進行折扣銷售清倉處理的一個合理尺度。售罄率達到65%至70%是打折促銷參考點。

  • 適銷率

商品是銷率是指商家經營的商品在品種、品質、價格、包裝、供應時間等方面與社會消費需求相適應的程度。一般有以下三條公式:

商品適銷率高,說明商家適應用戶消費需求的能力強,反之,則表明商品供應與用戶需求之間有脫節現象,嚴重者還會加劇庫存積壓,造成大規模的虧損。

  • 庫存周轉率

庫存周轉率=年度銷售產品成本/當年平均庫存價值。

庫存周轉率是在某一時間段內庫存貨物周轉的次數,反映庫存周轉快慢程度的指標,周轉率越大表明銷售情況越好。在物料保質期及資金允許的條件下,可以適當增加其庫存控制目標天數,以保證合理的庫存。反之,則可以適當減少其庫存控制目標天數。

  • 存銷比

存銷比=月初庫存金額 / 當月銷售額 (均以零售吊牌價計算)

存銷比是指在一個週期內,商品平均庫存或本週期期末庫存與週期內總銷售的比值,用來反映商品即時庫存狀況的相對數。

  • 動銷率

商品動銷率=(動銷品種數 /倉庫總品種數)*100%

這個概念指有銷售的商品品種占門店所有商品品種的比重,反映商品品種的有效性,動銷率越高,說明進貨品種的有效率越高,反之,則說明無效進貨品種較多。

二、品類管理的流程

品類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八個步驟,即:品類定義、品類角色、品類評估、品類評分表、品類策略、品類戰術、品類計畫實施和品類回顧。

△品類管理的流程圖

  • 品類定義

在執行品類管理之前,要先以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進行品類定義

品類的定義是指明確品類的範疇、功能和結構,包括子品類、大分類、中分類、小分類等。另外,品類定義會隨消費者需求及購物習慣的變化而改變。

▼示例:

當消費者提出新需求後,飲料的品類也會出現新變化:

清晰的品類定義不僅能夠幫助平臺和商家實現正確的組織商品,正確的人員分工,正確的商品曝光、遊覽,還能夠引導消費者實現快速的商品決策。

  • 品類角色

品類角色,也就是商品的定位,指品類商品的所擔當的角色,品類角色決定了進貨的投入比重和優先性。定義品類角色時,需考慮目標消費者的需求特點、該品類對零售商的重要性以及對品類發展的重要性。

傳統品類管理理論中常見的五種品類角色分工:

當然,品類角色分工不僅僅局限於這五種,還需要結合平臺的實際經營需求自行演繹和提煉。

  • 品類評估

品類管理實施之前,需要對商店和品類現狀進行評估。品類管理實施後,需要對效果進行評估。

評估不能只局限於銷售額、利潤等財務指標,還需考慮庫存、缺貨率、單位產出、人力投入等。因為品類管理涉及到滯銷單品的淘汰、貨架的重新分配等,這些操作會很大程度地優化上述指標。評估還必須有深度,需進行跨門店評估、跨年度評估。

因此,從品類評估的角度來講,企業轉型新零售帶來數智化升級,為品類管理大幅度減少工作量提升效率 。

  • 品類評分表

品類評分表是相對於零售商而建立的品類角色實際效果分析系統。通過這樣一個系統工具,可以將零售商的品類經理、供應商以及經銷商的管理人員的目標一致化。

品類評分表是對品類角色和品類評估的提煉與總結,瞭解和評估貨品在一定期間內的業務表現,確定主要問題貨品,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 品類策略

策略制定的操作方法:

1、回顧品類定義及其角色;

2、找出角色與評估之間的差距;

3、分析評估結果,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鏈。

4、決定要採用何種策略來提升該品類的競爭力。

  • 品類戰術:

類戰術是指制定特定的行動計畫以達到策略的要求,是品類管理步驟中真正落地的環節,因此,相比較前面五個步驟,品類戰術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品類戰術主要包含五個方面:分別是商品組合、商品價格、商品促銷、商品陳列和供應鏈的管理。

針對不同的品類角色、品類策略運用不同的品類戰術進行管理。品類戰術的使用將改變消費者對該品類的消費經歷,同時影響到品類的業績和門店的形象。在品類戰術的步驟中,我們需要對不同的目標消費群體的地理、區域因素、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以及消費行為進行不同方式的篩選和組合,對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門店運用不同的品類戰術以吸引其目標消費群體進來購物。

  • 品類計畫實施

按上述步驟進行規劃後,便要實際導入上線運作。同時定期進行評估、監督和修正,總結經驗,不斷積累。

品類管理主要目的在於以消費者為中心,為其創造優質購物環境與體驗,提供更適合的產品選擇,進而增加企業銷售業績,降低庫存成本。這也同時也要求零售企業具備高度回應和靈活的品類管理能力,加快決策過程,進行快速的經營策略轉變;而新零售的線上化、數位化、智能化,能在品類管理方面加速增效,幫助零售企業的在供應、銷售等環節進一步發揮潛力,為消費者帶來優質的購物體驗。

推荐阅读
滚动至顶部

填寫表單聯繫我們,獲取 智慧零售+智能商品管理解決方案

填写表单联系我们,获取 智慧零售+智能商品管理解决方案